寒鲲对《汉文与东亚世界》的笔记(12)

汉文与东亚世界
  • 书名: 汉文与东亚世界
  • 作者: [韩] 金文京
  • 副标题: 岩波新书精选12
  • 页数: 224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 2022-10
  • 第10页
    汉字的发音本来因时由地而变化,古音和今音不同,中国各地方言之间读音也有差异。中国近邻地域的人当初接受汉字,就跟我们现在学习外语一样,学习当时中国的汉字发音。可是,一来他们学习的时期不同,二来所学习的中国地方音有异,就产生了差别。例如越南汉字音保留中国早期的上古音;朝鲜汉字音保留唐宋时期的中原发音。日本汉字读音(音读)有吴音、汉音、唐音之别,吴音是中国六朝时代通过朝鲜半岛的百济传来的江南音;汉音是唐朝的长安音;唐音则是宋以后的南方音,各有差别。
    引自 三、汉字的读音——音读和训读
    2024-01-08 18:14:58 回应
  • 第34页
    历史上,日本先接受汉字,假名是由汉字派生出来的。假名的“假”是针对真名(汉字,名就是字)的“真”而言,这样势必难免真假并用。用日语作为汉字读音的训读是日本人长期以来把外来的汉字驯化为本国文字的表征。日本人一般认为汉字虽然来自中国,但已然成为日本文字,理由就在这儿。越南、朝鲜半岛则不同,并不认为汉字是本国字。
    引自 二、汉字的训读(kun-yomi)
    2024-01-08 18:41:18 回应
  • 第41页
    现存早期的训读资料(8世纪)全都是佛经,训读起源于佛教寺院殆无疑问。中国自从南北朝以来佛教大张其道,而日本接受中国文化正当其时,因此,佛教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当时的日本僧人通过种种管道,如阅读相关资料,或随着遣隋使、遣唐使去中国直接观摩或参加译经现场,对中国梵经汉译的具体程序非常熟悉。
    引自 三、汉文训读和佛经汉译
    2024-01-10 00:17:43 3人喜欢 回应
  • 第54页
    日本固有的宗教叫神道,神道的形成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宗教思想就有“本地垂迹说”,与梵和同类说互为表里。所谓本地垂迹说的内涵是:日本固有神的本地在印度,日本神是印度的佛、菩萨所垂迹的“权现”(化身),是一种佛神合一思想。例如本地垂迹说中日本神道的最高神天照大神(天皇的祖先)是佛教大日如来的化身,八幡神(神话中的应神天皇)是阿弥陀如来的化身等等。后来神道盛行以后,又提倡“反本地垂迹说”,颠倒主客,主张日本才是佛和菩萨的本地,佛、菩萨是日本神的化身。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以神道作为国家主导思想,实行“排佛毁释”“神佛分离”政策,本地垂迹说才算告终。可至今日本很多寺院都设有神社,是本地垂迹说的遗响,可见其影响深远。
    引自 四、训读的语言观及世界观
    2024-01-10 00:30:44 回应
  • 第68页
    佘良时代天期出现的用符号的训读,范围只限于佛书,而是汉文水平不甚高、没有能力直读的人的辅助手段,只在难读的地方才施训读,符号的使用也没有一定的规矩。总之,是属于个人的,并不是公共的。可是到了平安末期的十二三世纪,训读的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汉文文献,包括日本人所撰的《日本书纪》等书,且全文都要施加训读,符号的使用也渐趋规范化。训读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备忘,而成为公共的信息载体了。
    引自 五、训读的演变
    2024-01-10 00:48:24 回应
  • 第128页
    朝鲜建国的檀君神话,这跟日本天皇的天孙降临神话异曲同工。内容都是天上的神降到高山顶上,成为地上的统治者。这种神话在东北亚萨满教流行地域很普遍,自有其古老的来源。
    引自 二、朝鲜半岛训读的语言观及世界观
    2024-01-10 01:44:11 2人喜欢 回应
  • 第130页
    当初音译时为什么选择“震旦”这两个字,已不得而知市唐代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所引琳法师(慧琳)之说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卷四)震卦在《易经》相当于东方。“震旦”既是“东方日出之方”的意思,朝鲜在中国的东方,岂不更有资格当上“震旦”?这就是“三韩变为震旦”的根据。而这也不是白胜贤的独创,之前高句丽的后身渤海国(698一926)亦称振国,始祖大祚荣自称震国王;灭渤海而建立辽朝的契丹则在渤海旧地置了东丹国。“真丹”“振丹”都是“震旦”的异写。在中国东方的国家纷纷自居“震旦”之位,而最东方的国家乃自称“日本”,既然是“日本”,再也没有更东方的国家了。日本东尽之国,就占了便宜
    引自 二、朝鲜半岛训读的语言观及世界观
    2024-01-10 01:48:36 回应
  • 第140页
    (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朝鲜谚文)这些都是王朝创始不久之际,由皇帝或国王下令,人为地制造且推行普及的文字,与日本假名、越南字喃乃至欧洲拉丁文等世界绝大多数的自然发生的文字大有异趣,可视为唐朝灭亡后连锁发生的东亚各地民族觉醒的表露,在世界文字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引自 三、其他近邻民族的训读现象
    2024-01-10 02:01:45 回应
  • 第157页
    训读之发生,原因是中原近邻民族的语言跟中原属于不同系统,语法有差别,中国的训读现象的出现则是因为古今语法的转变。阅读汉籍时需要把汉文(文言文)按照本民族语言(俗语)的语法来颠倒语序,还要加所需要的助词等。当他们书写汉文时,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把本民族语言的语序颠倒过来,删除本民族语言的助词,改为汉文的助词,才能成为正规的汉文。
    引自 一、东亚的汉文、汉诗
    2024-01-10 02:21:17 回应
  • 第167页
    和歌、俳句、时调都是短诗,主要是即兴之作,也都不押韵,与汉诗有别,且其风格比之汉诗似同而实异。朝鲜、日本的文人作汉诗,总觉得隔了一层,作本国的诗,才表现得意无余蕴。这让朝鲜、日本的文人除了拥有汉诗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方诗歌天地,这是过去的中国人所不知道的,现在的中国人可能也未必熟悉。
    引自 二、东亚各国语言的诗
    2024-01-10 09:23:39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寒鲲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668条 )

湖南省博物館
1
屈家岭
12
楚国兴亡史
1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4
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
7
平遥古城
2
泉州人在南洋
1
太和殿
4
玄奘与丝绸之路
3
朱雀
15
鉴真大师传
1
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
1
西汉南越国
6
泉州开元寺
2
潮州商帮
6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19
岭南园林艺术
1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
1
中国与重洋
15
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23
敦煌通史
9
惠能大师传
4
印藏佛教史
4
潮汕文化三人谈
7
刹那
1
一片紫雲
1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
12
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
4
狞厉与肃穆
2
敦煌学概论
3
错位的复仇
4
嵇康之死
7
逆行的霸主
6
陶渊明传
7
应县木塔
3
中国皇家园林
1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8
不只中国木建筑
6
敦煌的光彩
1
文明
6
敦煌守护人
1
吴中博物馆导览
1
我遇关公
3
敦煌文化探微
1
翦商
12
麦积山石窟旧影
1
最早的帝国
6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13
中国名画绘本:千里江山
1
二重奏
13
古都洛阳
6
美术、神话与祭祀
6
器服物佩好无疆
10
图说犍陀罗文明
4
东汉的崩溃
6
漫长的余生
8
北燕史
7
希腊罗马神话
5
伟大的中国艺术家
5
无字史记
8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27
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9
中国的海贼
1
游牧者的抉择
21
后燕史
5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13
南凉与西秦
13
犍陀罗
11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
4
洛神赋图
6
梦里花落知多少
2
湖北出土文物精华
6
往古的滋味
2
后秦史
36
南凉与西秦
6
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
17
五台山寺庙壁画研究
8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28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
7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
6
丝绸之路大历史
10
旅行的艺术
18
敦煌山水画史
9
亚洲史概说
35
敦煌大历史
12
人间的巴蜀石窟
18
问彼嵩洛
18
空间的敦煌
14
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
12
敦煌考古大揭秘
13
中国建筑史
12
良渚日历2022年
1
斯飞日历2018
1
凝动的音乐
4
凝动的音乐
9
佛教小百科
10
重走天山路
7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
6
撒哈拉的故事
3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13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6
劫掠丝绸之路
7
关羽
18
“山中”的六朝史
29
清代旅蒙商述略
14
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14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8
魏晋南北朝
22
大月氏
5
前秦史
13
荒野上的大师
13
梁思成与林徽因
5
敦煌
16
敦煌的故事
6
敦煌民族史
16
敦煌飞天
1
人类敦煌
1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4
热带雨林
1
罗布林卡-斯喜堆古殿壁画
1
东亚青铜潮
19
胡天汉月映西洋
27
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
9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9
成汉国史
11
瀚海天山
12
丝绸、香料与帝国
3
祥瑞
24
安西榆林窟
7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
21
弃长安
16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17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6
单于归来
7
江口望海潮
6
知中·竹林七贤
1
敦煌石窟
1
大国霸业的兴废
9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英对照)
1
梁思成 困惑的大匠
2
敦煌痛史
3
山西琉璃
1
长安与河北之间
4
古代中国内陆
5
图说中国绘画史
14
皇权旁的山西
8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7
说不尽的大槐树
4
立体的历史
1
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
3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1
2
失落的卫星
5
河南汉代画像砖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0
1
寺院与官府
10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8
1
解读虞弘墓
2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4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1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2:西魏
1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7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
7
归义军史研究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
1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9
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庭关系
8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7
唐代藩镇研究
9
敦煌学十八讲
1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4
中国石窟
3
中国石窟
1
中国石窟
1
曲阳白石造像研究
2
蓟县独乐寺
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5
中国石窟
1
何以良渚
7
史学方法导论
3
争霸西州
6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9
走向大唐
1
建筑的故事
1
水德配天
3
宣化辽墓壁画
1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1
神衹众相
9
林徽因建筑文萃
5
3
秦汉法律与社会
7
绝壁上的佛国
6
木骨禅心
3
史记的读法
1
敦煌
1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
18
榆林窟艺术
4
六朝遗韵
2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1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 第1册
3
壁上观
8
明帝国边防史
1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1
清西陵史话
1
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5
大运河传
2
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
8
我们的中国
2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
5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6
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
6
治乱兴亡
15
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
10
魏晋北朝陪都研究
2
大汉帝国在巴蜀
2
讲义三种
3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22
唐史十二讲
12
体国经野之道
25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9
文化商引领未来
6
三国史
6
外国法制史
1
北朝后期军阀政治研究
4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1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7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49
六朝政治
87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31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5
祖宗之法
27
府兵制度考释
9
货币野史
5
送法下乡
17
说中国
3
隋唐五代史讲义
8
秦始皇的秘密
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0
三国小全史
1
楚亡
1
北狄族与中山国
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4
从平城到洛阳
14
上杉谦信
4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7
思考致富
35
重回王道
21
行动与世界体系
1
利维坦
1
中国文化史导论
1
观念史研究
1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
法制與禮俗
1
论统一民法对于德意志的必要性
9
跑步,该怎么跑?
8
法律与宗教
22
法律哲学导论
2
法律与革命(第一卷)
2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29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82
第一律法 [卷一]
10
近代中国史纲
2
为权利而斗争
16
中国封建社会
5
明史讲义
5
古代法
52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2
法学导论
27
民法总论
2
赵国史稿
21
冰与火之歌·卷五·魔龙的狂舞(中)
4
见闻札记
2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2
读书指南
3
帝国的终结
1
自述五种
1
國史大綱(上下)
1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55
荀子
1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12
小王子
15
自由主义法学
12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1
沉思录
1
我山之石
3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下)
15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中)
11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上)
12
读史阅世六十年
47
我是猫
7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53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
23
皇帝的饭局
19
红拂夜奔
31
德川家康(第十二部)
6
冰与火之歌(卷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