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鲲对《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的笔记(9)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 书名: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 作者: 顾颉刚
  • 页数: 229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 2005-04
  • 第3页 序
    今文学是孔子学派所传衍,经长期的蜕化而失掉它的真面目的。古文经异军突起,古文家得到了一点古代材料,用自己的意思加以整理改造,七拼八凑而成其古文学,目的是用它做工具而和今文家唱对台戏。所以今文家攻击古文经伪造,这话对;古文家攻击今文家不得孔子的真意,这话也对。我们今天,该用古文家的话来批评今文家,又该用今文家的话来批评古文家,把他们的假面目一齐撕破,方好显露出他们的真相。
    引自 序
    2017-06-24 17:45:58 回应
  • 第5页 序
    因此,我觉得两汉经学的骨干是"统治集团的宗教“——统治者装饰装饰身份的宗教——的创造,无论最高的主宰是上帝还是五行,每个皇帝都有方法证明他自己是一个“真命天子”;每个儒生和官吏也就都是帮助皇帝代天行道的孔子的徒孙。皇帝利用儒生们来创造有利于他自己的宗教,儒生们也利用皇帝来推行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宗教。皇帝有什么需要时,儒生们就有什么来供应。这些供应,表面上看都是由圣经和贤传里出发的,实际上却都是从方士式的思想里借取的。试问汉武帝以后为什么不多见方士了?原来儒生们已尽量方士化,方士们为要取得政治权力已相率归到儒生的队里来了。
    引自 序
    2017-06-24 17:49:48 回应
  • 第8页 序
    至于叙述和说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最重要的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两汉,他们的目标既在曲解经书来适应于当前的统治集团的利益,把古代史实勉强拉来和当时的东西相比,他们的方法又牵缠于阴阳五行的附会,处处要使得人事和自然界应弦合拍,在这样的主观愿望之下,势不能不流入于武断的玄学。所以名为整理而实际却是棼乱,使得我们要整理三代文化时逼得先去从事于两汉文化的探索,多出了几重麻烦。第二时期是两宋,他们的目标是内心的修养,用了全力去寻求古圣先王的传授心法,这当然也是一个水中捉月的主观愿望;可是他们的治学方法却因部分地接受了禅宗的“呵佛骂祖”的精神,敢于打破久踞在学术界宝座的偶像,又因有了刻版,古籍容易传布,见多自能识广·,因此辨伪考证之风大兴,在整理方面开出了一个比较能客观研究的新境界。第三时期是清代,除了它的后期之外,一般学者的目标只是希望认识古代,既不想把古代的学术思想应用在当前的政治上,也不想把它应用在内心的修养士,而只是以周还周,以汉还汉······搜罗材料,钩稽异同,其态度的谨严和在史料学上的成就都超过了汉、宋两代。只是他们太偏于客观主义,注重积聚材料而轻视理论,好像尽制砖瓦,不打建筑图样,自然也造不起房子来;结果流于烦琐细碎,使得人们怕去亲近。
    引自 序

    2017-06-24 17:58:31 1人推荐 1人喜欢 回应
  • 第26页
    黄帝是怎样一个人物,或只是天上的五色帝之一,或者有别的背景,均不可知;但他的传说普及于学术界是战国末年的事,其发展直到西汉,则是一个极明显的事实。所以我们如果研究黄帝,切勿以为所研究的是夏以前的史,而应当看做战国、秦、汉史,因为他的传说只是战国、秦、汉间的思想学术的反映,只是表现了战国、秦、汉间的文化。
    引自第26页

    2017-06-24 18:02:12 回应
  • 第40页
    自甲骨而钟鼎,而竹木简,而帛,物质的便利程度愈增加,记载的东西也就愈多。生在后世的人们用得惯了,看得惯了,正如纨绔子弟不知稼穑之艰难,以为古人也是这样的,应当有很多的东西传下来,对于古书和古史的责望心就很重。要是像现在这样,肯去挖地,从许多地下遗物里整理出几部古代史来,当然再好不过。无奈他们想不出这种方法,他们只会把耳朵重听来的算做古史,甚至于把自己心里想的箅做古史,再把这些听来的和想来的东西写在书本上,就承认为真的古书。因此,古人虽没法把当时的事情留与后人,但后人会给他们补上,而且补得很齐整。
    引自第40页

    此段文字鞭辟入里地阐释了汉儒造伪的时代心理与时代背景,极为精辟

    2017-06-24 18:07:59 回应
  • 第47页 第十一章 博士官
    当时只要我讲的经和你讲的两样,而你我所讲的都给人看作有理由,便可各立博士,都置弟子员。因为博士的官不算小,所以引得人眼红,常想标新立异,取得一个地位,以致经书愈讲愈乱。这又是汉代经学所以纷歧的一个主因。
    引自 第十一章 博士官
    2017-06-24 18:10:52 回应
  • 第50页
    “榖”和“公”是双声,“梁”和“羊”是叠韵,为什么这两个作《春秋传》的人都是复姓,而且差不多是同音的复姓,事情竟这样地巧呢?现在,我们既经明白了汉博士的地位和其势力,就可以知道这是当时学《春秋》的人看见别经分家而《春秋》不分,因此想自立门户,把原来的《春秋传》改称为《公羊传》,表示它只是二家之言而不是惟一的《春秋传》;再把自己的意思另写一部《春秋传》,别树一帜,影射了公羊的牌子而为《榖梁传》。
    引自第50页

    巧立名目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2017-06-24 18:14:21 回应
  • 第51页 第十二章 经学的今古文问题
    所以《左传》是一部真材料的伪书,它的真名是《国语》,它的伪物是经说。它不解经,它的价值在《公羊传》之上;它一解经,反成了《榖梁传》的后辈。至于现在的《国语》,那是刘歆的删削之余。
    引自 第十二章 经学的今古文问题
    2017-06-24 18:18:55 回应
  • 第54页 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
    现在,如有人拿了许多经书堆在我们的面前,问有什么用处,那么,我们可以干脆答道:用处不大。因为《诗经》里的诗已不能唱了;《易经》里的占卜是我们不信的,《礼经》和《礼记》中许多琐碎的礼节,看着也头痛,《春秋》中的褒贬予夺,完全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尊严,决不是现代的伦理;《尚书》里记的说话,动不动叫着上帝和祖先,我们的理智也提不起这种信仰了,这种东西,实在只有一种用处,就是它的史料价值。汉以前的材料,存留到现在的太少了,除了甲骨文和钟鼎文之外,可见的只有这几部经书了。甲骨钟鼎的材料固然可靠,但都是零碎的,而几部经书则是较有系统的,把这较有系统的书本材料来联串无系统的地下实物,互相印证,于是我们可以希望写出一部比较真实的上古史(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来,使得人们知道我国古代的民族和社会究竟怎样、我们的先民辛苦缔造传给我们的是些什么,这是它的唯一的用处。
    引自 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

    2017-06-24 18:34:57 4人喜欢 回应

寒鲲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668条 )

湖南省博物館
1
屈家岭
12
楚国兴亡史
1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4
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
7
平遥古城
2
泉州人在南洋
1
太和殿
4
玄奘与丝绸之路
3
朱雀
15
鉴真大师传
1
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
1
西汉南越国
6
泉州开元寺
2
潮州商帮
6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19
岭南园林艺术
1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
1
中国与重洋
15
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23
敦煌通史
9
惠能大师传
4
印藏佛教史
4
潮汕文化三人谈
7
刹那
1
一片紫雲
1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
12
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
4
狞厉与肃穆
2
汉文与东亚世界
12
敦煌学概论
3
错位的复仇
4
嵇康之死
7
逆行的霸主
6
陶渊明传
7
应县木塔
3
中国皇家园林
1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8
不只中国木建筑
6
敦煌的光彩
1
文明
6
敦煌守护人
1
吴中博物馆导览
1
我遇关公
3
敦煌文化探微
1
翦商
12
麦积山石窟旧影
1
最早的帝国
6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13
中国名画绘本:千里江山
1
二重奏
13
古都洛阳
6
美术、神话与祭祀
6
器服物佩好无疆
10
图说犍陀罗文明
4
东汉的崩溃
6
漫长的余生
8
北燕史
7
希腊罗马神话
5
伟大的中国艺术家
5
无字史记
8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27
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9
中国的海贼
1
游牧者的抉择
21
后燕史
5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13
南凉与西秦
13
犍陀罗
11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
4
洛神赋图
6
梦里花落知多少
2
湖北出土文物精华
6
往古的滋味
2
后秦史
36
南凉与西秦
6
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
17
五台山寺庙壁画研究
8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28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
7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
6
丝绸之路大历史
10
旅行的艺术
18
敦煌山水画史
9
亚洲史概说
35
敦煌大历史
12
人间的巴蜀石窟
18
问彼嵩洛
18
空间的敦煌
14
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
12
敦煌考古大揭秘
13
中国建筑史
12
良渚日历2022年
1
斯飞日历2018
1
凝动的音乐
4
凝动的音乐
9
佛教小百科
10
重走天山路
7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
6
撒哈拉的故事
3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13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6
劫掠丝绸之路
7
关羽
18
“山中”的六朝史
29
清代旅蒙商述略
14
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14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8
魏晋南北朝
22
大月氏
5
前秦史
13
荒野上的大师
13
梁思成与林徽因
5
敦煌
16
敦煌的故事
6
敦煌民族史
16
敦煌飞天
1
人类敦煌
1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4
热带雨林
1
罗布林卡-斯喜堆古殿壁画
1
东亚青铜潮
19
胡天汉月映西洋
27
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
9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9
成汉国史
11
瀚海天山
12
丝绸、香料与帝国
3
祥瑞
24
安西榆林窟
7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
21
弃长安
16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17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6
单于归来
7
江口望海潮
6
知中·竹林七贤
1
敦煌石窟
1
大国霸业的兴废
9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英对照)
1
梁思成 困惑的大匠
2
敦煌痛史
3
山西琉璃
1
长安与河北之间
4
古代中国内陆
5
图说中国绘画史
14
皇权旁的山西
8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7
说不尽的大槐树
4
立体的历史
1
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
3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1
2
失落的卫星
5
河南汉代画像砖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0
1
寺院与官府
10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8
1
解读虞弘墓
2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4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1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2:西魏
1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7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
7
归义军史研究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
1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9
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庭关系
8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7
唐代藩镇研究
9
敦煌学十八讲
1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4
中国石窟
3
中国石窟
1
中国石窟
1
曲阳白石造像研究
2
蓟县独乐寺
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5
中国石窟
1
何以良渚
7
史学方法导论
3
争霸西州
6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9
走向大唐
1
建筑的故事
1
水德配天
3
宣化辽墓壁画
1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1
神衹众相
9
林徽因建筑文萃
5
3
秦汉法律与社会
7
绝壁上的佛国
6
木骨禅心
3
史记的读法
1
敦煌
1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
18
榆林窟艺术
4
六朝遗韵
2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1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 第1册
3
壁上观
8
明帝国边防史
1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1
清西陵史话
1
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5
大运河传
2
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
8
我们的中国
2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
5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6
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
6
治乱兴亡
15
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
10
魏晋北朝陪都研究
2
大汉帝国在巴蜀
2
讲义三种
3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22
唐史十二讲
12
体国经野之道
25
文化商引领未来
6
三国史
6
外国法制史
1
北朝后期军阀政治研究
4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1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7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49
六朝政治
87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31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5
祖宗之法
27
府兵制度考释
9
货币野史
5
送法下乡
17
说中国
3
隋唐五代史讲义
8
秦始皇的秘密
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0
三国小全史
1
楚亡
1
北狄族与中山国
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4
从平城到洛阳
14
上杉谦信
4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7
思考致富
35
重回王道
21
行动与世界体系
1
利维坦
1
中国文化史导论
1
观念史研究
1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
法制與禮俗
1
论统一民法对于德意志的必要性
9
跑步,该怎么跑?
8
法律与宗教
22
法律哲学导论
2
法律与革命(第一卷)
2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29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82
第一律法 [卷一]
10
近代中国史纲
2
为权利而斗争
16
中国封建社会
5
明史讲义
5
古代法
52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2
法学导论
27
民法总论
2
赵国史稿
21
冰与火之歌·卷五·魔龙的狂舞(中)
4
见闻札记
2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2
读书指南
3
帝国的终结
1
自述五种
1
國史大綱(上下)
1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55
荀子
1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12
小王子
15
自由主义法学
12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1
沉思录
1
我山之石
3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下)
15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中)
11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上)
12
读史阅世六十年
47
我是猫
7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53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
23
皇帝的饭局
19
红拂夜奔
31
德川家康(第十二部)
6
冰与火之歌(卷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