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鲲对《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的笔记(7)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
  • 书名: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
  • 作者: 周淼
  • 副标题: 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
  • 页数: 208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4
  • 第26页
    根据形制演变关系,可校核其他案例始建年代信息。例如,遗构与遗构Ⅱ年代信息可靠,遗构1于遗构Ⅱ,两构相隔年代较久远,且典型形制组合差异明显;若遗构Ⅲ形制与遗构工接近,而其始建年息却晚于遗构Ⅱ,则说明目前可获取的遗构Ⅲ始建年代信息可能有误;若遗构Ⅲ形制与遗构工接近,又含有少数遗构Ⅱ的特征,而遗构Ⅲ纪年材料中的始建年代晚于遗构且早于遗构Ⅱ,则说明目前可取遗构Ⅲ始建年代信息基本可靠。归纳经过校核的研究案例年代信息,就可以得出各种形制特征组所处的大致年代范围。 也可以判定未知年代遗构的相对年代关系,并反推一些形制特征的时代顺序。例如,A、B、C、D是四种可判断时代先后顺序的典型形制,A1、B1、C1、D1早于A2、B2、C2、D2。三个年代未知的遗构中,遗①包括A1、B1、C1、D1,遗构②包括A2、B2、C2、D2,遗构③包括A1、B1、Cx、D2,那么,遗①早于遗构②,遗③晚于遗构①并早于遗构②,形制Cx晚于C1并早于C2。
    引自 2.1.3研究方法 / 25
    2021-02-02 23:36:10 回应
  • 第 47页
    昔阳离相寺正殿形制特征古老,若经碳十四测年测得老构件木材死亡年代早于或接近10世纪六七十年代,则说明此构始建年代为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在年代上与镇国寺万佛殿(963年)并驾齐驱,是极为难得的10世纪遗构。离相寺正殿与镇国寺万佛殿,如同晋中北地区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代表了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结构形式和样式特征。 目前学界将文水则天庙圣母殿、晋祠献殿、盂县大王庙后殿三构认定为金代建筑,断代依据都是片面的年代信息。经过本节分析认为,文水则天庙圣母殿形制特征为地方型式,始建年代不晚于北宋中期;晋祠献殿与盂县大王庙后殿形制特征属地方型Ⅱ式,始建年代不晚于宋末金初。本文对这3个重要遗构年代提出质疑,但尚不能得出最终的断代结论,需要等待未来更为细致的调查和碳十四测年校核。从三个遗构中选取样式最古老的若干构件做碳十四测年,若经验证确实为金代构件,则说明金代存在传统的北宋地方样式和新的类法式样式并存的局面;若测得老构件木材死亡年代在北宋中后期时段,则说明地方型技术传统终止于12世纪初宋末金初这个时间段,继之而起的融合法式技术特点是类法式型技术。
    引自 2.2.5小结 / 47
    2021-02-04 11:06:03 回应
  • 第63页
    通过与晋东南地区简式殿堂结构的比较,可以更加明晰晋中地区的特点。晋东南地区六架歇山殿与晋中地区小型简式单槽殿堂较为相似,都具有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上下结构分层、平面接近正方形的特征。晋东南地区佛殿与祠庙正殿建筑结构形制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内柱位置与门窗、墙体的围合方式,是同一种结构的两种空间处置方式。晋东南祠庙正殿用“后四橡栿对(压)前乳栿用三柱”侧样,很多案例是门窗在内槽柱缝,前廊开敞。而寺院正殿恰好相反,是同样的结构反转放置,样为“前四椽栿对(压)后乳栿用三柱”,两根后内柱之间是佛像背后的影壁墙,这样的平面格局便于信众绕佛像礼拜,门窗在外檐柱缝,不设前廊。而晋中的寺院、祠庙正殿都用同样的结构形式。
    引自 3.2.1小型简式单槽歇山殿堂 / 60
    2021-02-04 20:08:50 1人喜欢 回应
  • 第86页
    通过本节讨论,可以发现,宋金时期地方建筑的前檐斗棋部分成为装饰的重点。对于小型建筑,前当心间补间斗棋通常作斜棋,是最为强调的装饰重点。补间斗棋标示等级和装饰的作用逐渐增强,地方筑通常只在前用补间斗棋斜棋、挑幹也常用于补间斗棋,这种部斗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宋代以来中小型建筑的面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补间斗棋在地方建筑中不一定具有积极的结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结构负担。大斜梁、连珠斗、丁头棋是晋中地区较为特殊的斗构造,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持续关注。
    引自 4.1.4小结 / 86

    晋中部地区所见大斜梁仅平遥县文庙大成殿一例,且为现存宋金构之孤例;晋中部的连珠枓亦仅见平遥慈相寺正殿一例;晋中部的丁头栱仅见阳曲不二寺正殿一例。三例均为金代建筑。

    2021-02-05 12:59:03 回应
  • 第125页
    可以将这种晚唐至元代初年山西地区地方建筑形制演的模式概括为“河东模式”,即地方建筑形制的改变受同时期的官式建筑的影响,官式建筑形制传播至山西各地区,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简化并与地方做法融合。…… 当然,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辽国占据幽云十六州近两百年,辽代官式建筑继承晚唐五代官式辽南京与西京地区的建筑遗存是辽代官式建筑的代表,华北宋地的形制改变并未波及辽地。金代统一华北之后,金代官式建筑沿袭北宋法式技术,法式技术中的一些做法在12世纪的华北地区普及;…… “河东模式”可能也适用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中原核心区域,这些地区临近统治中心,都城地区的官式建筑形制容易传播至这些地区。总结华北各地区时代接近的地方建筑中的一些共同特征,结合都城附近遗构、砖石仿木构形象或有关壁画图像,可以反推出当时都所在地区的官式建筑形制。一些以往被认为是代表地方特点的技术细节,可能与某一时期官式建筑形制有关。……
    引自 5.3.1形制演变溯源 / 123
    2021-02-05 14:47:44 回应
  • 第128页
    从技术传播的角度观察,法式技术与江南五代宋初技术渊源颇深,经由“江南—北宋汴梁—金中都/华北”的传播途径,实现了一次跨越二百余年、由江南至华北的技术传播与扩散。……一些源于10世纪江南地区的影制与技术投射在华北地区大大小小的宫室殿堂、民间祠庙之中,法式化不仅造成华北地区建筑风格的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一次南北建筑风格的趋同。从建筑艺术史的视角审视,精巧雅致的江南风在入雄壮古拙的华北建筑之中,是华北地区建筑风格由唐风转向宋式、由豪劲趋向醇和的关键一步。
    引自 5.3.2法式化变革的特点、原因与意义 / 125
    2021-02-05 14:56:30 回应
  • 第157页
    现存辽构多为形制严整的高等级官式建筑,无法了解辽地地方建筑的面貌;与辽构的状况相反,晋东南地区保存的多是中小型地方建筑,缺少大型的高等级建筑;晋中地区现存遗构类型、规模的多样化,则反映出更为完整的面貌。基于晋中地区早期遗构的等级、规模和属性特点,有助于建立层次清晰的研究框,……
    引自 7结论 / 157
    2021-02-05 15:28:45 回应

寒鲲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668条 )

湖南省博物館
1
屈家岭
12
楚国兴亡史
1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14
汉代西域行政制度与屯戍体制研究
7
平遥古城
2
泉州人在南洋
1
太和殿
4
玄奘与丝绸之路
3
朱雀
15
鉴真大师传
1
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
1
西汉南越国
6
泉州开元寺
2
潮州商帮
6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19
岭南园林艺术
1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
1
中国与重洋
15
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23
敦煌通史
9
惠能大师传
4
印藏佛教史
4
潮汕文化三人谈
7
刹那
1
一片紫雲
1
北魏平城考古研究
12
从波斯波利斯到长安西市
4
狞厉与肃穆
2
汉文与东亚世界
12
敦煌学概论
3
错位的复仇
4
嵇康之死
7
逆行的霸主
6
陶渊明传
7
应县木塔
3
中国皇家园林
1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8
不只中国木建筑
6
敦煌的光彩
1
文明
6
敦煌守护人
1
吴中博物馆导览
1
我遇关公
3
敦煌文化探微
1
翦商
12
麦积山石窟旧影
1
最早的帝国
6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13
中国名画绘本:千里江山
1
二重奏
13
古都洛阳
6
美术、神话与祭祀
6
器服物佩好无疆
10
图说犍陀罗文明
4
东汉的崩溃
6
漫长的余生
8
北燕史
7
希腊罗马神话
5
伟大的中国艺术家
5
无字史记
8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27
敦煌西汉金山国史
9
中国的海贼
1
游牧者的抉择
21
后燕史
5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
13
南凉与西秦
13
犍陀罗
11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
4
洛神赋图
6
梦里花落知多少
2
湖北出土文物精华
6
往古的滋味
2
后秦史
36
南凉与西秦
6
丝路视域下拜占庭、中介民族与中国关系研究
17
五台山寺庙壁画研究
8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28
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
7
刻在石头上的世界
6
丝绸之路大历史
10
旅行的艺术
18
敦煌山水画史
9
亚洲史概说
35
敦煌大历史
12
人间的巴蜀石窟
18
问彼嵩洛
18
空间的敦煌
14
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
12
敦煌考古大揭秘
13
中国建筑史
12
良渚日历2022年
1
斯飞日历2018
1
凝动的音乐
4
凝动的音乐
9
佛教小百科
10
重走天山路
7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
6
撒哈拉的故事
3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13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6
劫掠丝绸之路
7
关羽
18
“山中”的六朝史
29
清代旅蒙商述略
14
桑干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14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8
魏晋南北朝
22
大月氏
5
前秦史
13
荒野上的大师
13
梁思成与林徽因
5
敦煌
16
敦煌的故事
6
敦煌民族史
16
敦煌飞天
1
人类敦煌
1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4
热带雨林
1
罗布林卡-斯喜堆古殿壁画
1
东亚青铜潮
19
胡天汉月映西洋
27
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
9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9
成汉国史
11
瀚海天山
12
丝绸、香料与帝国
3
祥瑞
24
安西榆林窟
7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
21
弃长安
16
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17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6
单于归来
7
江口望海潮
6
知中·竹林七贤
1
敦煌石窟
1
大国霸业的兴废
9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中英对照)
1
梁思成 困惑的大匠
2
敦煌痛史
3
山西琉璃
1
长安与河北之间
4
古代中国内陆
5
图说中国绘画史
14
皇权旁的山西
8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7
说不尽的大槐树
4
立体的历史
1
敦煌學與五涼史論稿
3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1
2
失落的卫星
5
河南汉代画像砖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0
1
寺院与官府
10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8
1
解读虞弘墓
2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4
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1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2:西魏
1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7
归义军史研究
1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1
1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9
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庭关系
8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7
唐代藩镇研究
9
敦煌学十八讲
1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4
中国石窟
3
中国石窟
1
中国石窟
1
曲阳白石造像研究
2
蓟县独乐寺
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5
中国石窟
1
何以良渚
7
史学方法导论
3
争霸西州
6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9
走向大唐
1
建筑的故事
1
水德配天
3
宣化辽墓壁画
1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1
神衹众相
9
林徽因建筑文萃
5
3
秦汉法律与社会
7
绝壁上的佛国
6
木骨禅心
3
史记的读法
1
敦煌
1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
18
榆林窟艺术
4
六朝遗韵
2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1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 第1册
3
壁上观
8
明帝国边防史
1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1
清西陵史话
1
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5
大运河传
2
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
8
我们的中国
2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隋唐五代史
5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6
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
6
治乱兴亡
15
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
10
魏晋北朝陪都研究
2
大汉帝国在巴蜀
2
讲义三种
3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22
唐史十二讲
12
体国经野之道
25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9
文化商引领未来
6
三国史
6
外国法制史
1
北朝后期军阀政治研究
4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1
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
17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49
六朝政治
87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31
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5
祖宗之法
27
府兵制度考释
9
货币野史
5
送法下乡
17
说中国
3
隋唐五代史讲义
8
秦始皇的秘密
4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0
三国小全史
1
楚亡
1
北狄族与中山国
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4
从平城到洛阳
14
上杉谦信
4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7
思考致富
35
重回王道
21
行动与世界体系
1
利维坦
1
中国文化史导论
1
观念史研究
1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
法制與禮俗
1
论统一民法对于德意志的必要性
9
跑步,该怎么跑?
8
法律与宗教
22
法律哲学导论
2
法律与革命(第一卷)
2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29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82
第一律法 [卷一]
10
近代中国史纲
2
为权利而斗争
16
中国封建社会
5
明史讲义
5
古代法
52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2
法学导论
27
民法总论
2
赵国史稿
21
冰与火之歌·卷五·魔龙的狂舞(中)
4
见闻札记
2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2
读书指南
3
帝国的终结
1
自述五种
1
國史大綱(上下)
1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55
荀子
1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12
小王子
15
自由主义法学
12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1
沉思录
1
我山之石
3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下)
15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中)
11
冰与火之歌·卷三·冰雨的风暴(上)
12
读史阅世六十年
47
我是猫
7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53
德川家康(第十三部)
23
皇帝的饭局
19
红拂夜奔
31
德川家康(第十二部)
6
冰与火之歌(卷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