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ze对《东钱湖古刹与名士》的笔记(1)

东钱湖古刹与名士
  • 书名: 东钱湖古刹与名士
  • 作者: 潘道于
  • 页数: 301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年: 2017-12
  • 《品讀東錢湖》趙福蓮 著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9
    “东钱湖蛳螺体大壳薄色清肉肥,没有泥腥味,是甬上螺蛳中的上品,其中以清明前后的蛳螺最为好吃,因为此时蛳螺越冬而来,冬季水势稳定,湖水清爽,螺内杂质吐净,腹中没有螺籽(小螺),又未经烈日照射,螺肉肥而嫩,鲜而脆。东钱湖蛳螺就产地而言,南湖北湖大湖里的虾球蛳螺最好,个体适中,螺壳干净,壳薄肉肥,鲜度最足,俗称‘虾球蛳螺’或‘青壳蛳螺’,这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
    引自第314页
    夏季家宴最好择于傍晚的湖边,把盏临风,依树邀月,请一二好友对饮,这个时候,神仙也不想做了。东钱湖的夜晚,即便在热天,都不会闷,山风从湖面吹过来,微温,不燠,甚是适意。
    引自第317页
    挂冠来何迟,永愿谢羁勒。这样的诗句,也只有像屠隆(1541一1605)这样的人写得出。他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鄞县(今浙江鄞州)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万历十二年(1584),遭受他人诬陷,削籍罢官。自此,他纵情诗酒,遨游于吴越之间,寻山访道,说空谈玄,以卖文为生,晚景凄凉,抑郁而卒。
    引自第244页
    梅园一石百雕,保存南宋工艺
    引自第246页
    “来无地头,去无方所。虚空迸绽,山岳起舞。”遂掷笔而化,得舍利,色如菽。享寿75岁,僧腊56岁。弟子70余人。
    引自第174页
    过去,每到大对船回到湖里整修的时候,众多船只就停在殷家湾的河埠头,每艘船之船尾均悬着讯号灯。一到晚上,星月不明之时,满湖的灯光,粼粼然,烁烁然,玄妙无穷,壮观无比,故历史上有钱湖十景之一——“殷湾渔火”之美称。
    引自第164页
    东钱湖处在东南山脉与西北平陆交接之过渡带,下水村所处的内湖片是东钱湖的天然港,自古以来就是码头集散地,而下水村的中街正是东岸码头通向西南大嵩岭古道的必经之路,逐渐地形成了集市商铺。南宋史氏家族发家之后,下水村更是名重一时,“下水市”如同“韩岭市”一样,成为东钱湖的闹猛地带。下水市的集市是逢四、逢九,集市上交易的东西大多是乡民们挑来的薪炭竹木、渔民们捕来的鱼虾螺蛳、农民们种出来的蔬菜瓜果与五谷大米、屠夫交易的猪牛羊肉、商人们交易的绫罗绸布、日用百杂等。
    引自第143页
    下水村的官驿码头曾经盛极一时,位于蝴蝶山下大慈湖入湖的浅滩,有一处天然港湾,这是既是平民百姓水陆换乘的码头,也是史家官员专属的下船点,更是接着京城使官、地方管理传送文书的驿站。当年曾经建有气势宏伟的石牌楼和“接官亭”,亭子供人更衣暂歇之用,故这里被称为“官驿河头”。别小看这一码头,明州城的官船都可以开进来,到这城上船,更衣之后,骑马和乘轿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距码头一里之遥,就是史氏祖居“八行堂”所在地,可以入礼堂礼拜祭祀史家列代祖宗,然后经过“七里香街”,去大慈山中的各个寺院烧香礼佛。如今已销声匿迹的“七里香街”,在南宋时相当繁盛,至今仍有“七里香街脂粉香”的传说。这条街从下水村的官驿河头开始,经过大慈岙到慈云岭下。这条街道长达七里,分布着六百余家各式店铺,其中有七十二家是专卖胭脂香粉的,行过街道,一路闻得花粉香,故称“七里香街”。试想:这条街如果没有史氏家族之兴盛,肯定兴旺不起来。仅就七十二家胭脂香粉店来说,买者绝不会是一般村女或村妇,在七里香街上流连的多是官家女子。这条街是随着史氏家族的兴而兴,亡而亡。在史氏家族执掌南宋朝政的数十年里,这條街一直是飘着脂粉香味的,衣香鬓影,摩肩接踵,无论是僧道还是香客,也无论是朝廷使者还是文人墨客,都从这条 街上走过来又走过去,衣带上袭着脂粉香。这条“七里香街”堪称东钱湖的“清明上河图”。
    引自第143页
    史氏家族中有名望的那些人,其墓道至今仍能找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东钱湖下水无量寿庵叶氏太君墓道、下水绿野岙相亭山史诏墓道、上水横街金夹岙史浩墓道、下水大慈山史弥远墓道、上水辩利寺史若渐墓道、下水大慈岙太清宫史浩夫人周氏墓道、余姚市车厩史家村史嵩之墓道、鄞州东吴大岙史嵩之墓道等。
    引自第145页
    东钱湖有一个古村落,居然不叫“村”,而是称“市”,那就是韩岭市。 早在宋朝王安石执政鄞县之时,韩岭就有农历逢五逢十之集日,“每逢韩岭集市,沿埠樯帆齐集,蔚为壮观”,故韩岭村旧时被人称为“韩岭市”。 清朝史大成的《游东钱湖形胜赋》里,有“韩岭地属通都,范岙向为幽僻”之句。为什么说韩岭“地属通都”呢?因韩岭位于宁波城与象山地区的交通线路上。韩岭与象山是天台山余脉,山区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古道;宁波与韩岭之间属鄞东河网平原,两地之间距离远,必须依赖水运,故韩岭村就成为水运与陆运的转换枢纽。村里就有茅岭墩古道与岭南山古道交汇。南来北往的货运客云集于韩岭市,渐渐地形成了“古道墟市”。 南宋史浩作于36岁时的《东湖游山·庚申居下水》长诗里有“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致尤佳致⋯⋯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之句,说明在南宋时,韩岭就已经是规模非常大的集市了。 历史上,韩岭市有“浙东第一古街”的称号 十里城墙,十里横街。一溪过市,山上山下。“十里城墙”即指南十里外的城杨村。“十里横街”指的是北十里处的横街村。“一溪过市,山上山下”即指韩岭村庄依山傍溪而建,从山上下来直至东钱湖边,极言范围之广。 韩岭村的水陆码头设在鉴湖边,鉴湖是韩岭村东侧的一处水面,与东钱湖相连。从宁波、莫枝等地自东钱湖水路前来的船只进入韩岭后,均停泊在鉴湖旁的码头。 韩岭与宁波之间,也有夜航船!这是近代的事情,为了适应大家交流物资,鉴湖旁的铁壳汽轮代替了原来的船只,一天有三班,穿梭于韩岭、莫枝之间,再与甬莫客轮相接。《鄞县通志·舆地志》记载:韩岭有十八艘夜航船,每天傍晚时分,从韩岭装货载客开往宁波,翌日白天返回。而东钱湖各村之间往返,均有数百只渡船载运。韩岭埠头南边的鉴湖桥,原是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作为乘客候船与船公休息之场所,因年久失修而毁损,后改为平板桥。 韩岭集市最早起于何时,已无可考,然它成型于宋朝是肯定的。老街全长600米,从村南的龙门桥头一直到村尾的古道,北面则接牢下步滩,再连接鉴湖沿岸的码头。1950年前韩岭老街有固定商铺120余家,店铺被多种行业覆盖。这条老街分上中下三段,上街以杂货小店与手工作作坊为主;中街则集中了那些祖传老店名铺;下街店铺则集多种行业商品,尤以近代农工商贸为特色。旧时的韩岭老街真的老得有味道,街道铺之以鹅卵石,店铺皆是青砖黛瓦,店面门柜均系木质,排列齐整,怡人心目。⋯但凡你叫得出的商品,大多在这里能够买得到,若要将这条老街上的商品归归类,大致有:米面粮食、南北果品、牲口肉店、鲜咸水产、糕点茶食、豆制水作、油酒酱品、绸布百货、山货土产、五金锻打、中西医药、建筑器材、邮政汇兑、灯彩文具、照相理发、钟表镶牙、典当质押、箍桶车木、贳器成衣、客栈寄存、饭店菜馆、棕绷弹花等各种行业。除了固定店铺,在街心或周边还设有露天交易点,有河鲜、饲料、畜禽、竹木、蔬菜、柴炭、山货产品等。还有一些作坊在韩岭老街,如碾米、榨油、酒坊、酱园、染坊等,著名的韩岭卷烟厂也在老街的边上。湖边码头专设有搬运组、竹木筏、渡船帮、航船工会等,十六艘夜航船就在码头旁泊着,时间一到就起航,往返于韩岭与甬城之间。平时婚嫁所用的一切妆奁,均能在这里采办得到。每逢集市,甬上名医坐堂,就医者排队就诊,井然有序。可以说,韩岭就是一个“小宁波”!
    引自第128页
    韩岭村的郑、金、孙、施四大姓最为著名。当时这四大姓均建有宗祠,现今只剩下狮子山麓的金氏宗祠了。韩岭村的郑氏宗族,原先就住在村里 明清时期,郑、金两姓都是官宦簪缨之家,德重朝野。金氏宗族出了白云公金华、尚书公金忠;郑氏宗族出了同科中举的兄弟郑雯、郑震。后来,该村又出了不少名人,如近代慈善企业家金吟笙、平民律师郑传本、外交学者郑晋卿、我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雅妹等。书坛泰斗沙孟海曾经在韩岭村教过书。被喻为“东方的凡·高”之油画大师沙耆曾经在韩岭村寄住了十五年
    引自第130页
    清朝忻恕先生⋯《东湖竹枝词》中的一首来吟之: 生长山边近海边,共夸山海味相连。 笋羹麦饭多清淡,怎及黄鱼顿顿鲜。
    引自第137页
    东钱湖水多,有七十二溪,很早就有上水、下水,史浩写的长诗《东湖游山·庚申居下水》中就有一段提到上水、下水,诗云: ⋯⋯ 一径崎岖通下水,购物人情更淳美。 两椽茅屋何萧然,是即吾庐靠山起。 吾尝终日倚阑干,眼界峨峨碧玉攒。 有时出户一乘兴,枯筇蜡屐随清湲。 攀萝直上上水去,烟霞迤逦僧家路 ⋯⋯
    引自第142页
    没有史氏家族,在东钱湖不可能有如此规模的石刻群。《宋史》有记载: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说的是四明(今宁波)人,实际上就是东钱湖人。因史氏家族对南宋王朝的贡献之大,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就冲着“四世两封王”这件事,就能看出,南宋皇帝对史氏家族之倚重。如果史氏家族里面,没有人官至二品以上,我们现在也不会看到这些石 刻,何则?因南宋王朝的神道石刻是有规制的,只要是官列二品的,允许在他的神道两边设置这样的仪仗石刻,分列着:文臣、武将、立马、蹲虎、跪羊。 东钱湖范围内的南宋石刻遗存数量多,绝非一处两处,而是有多处,如下水绿野南宋石刻群、黄梅山——大慈寺南宋石刻群、横街——韩岭南宋石刻群、东吴南宋石刻群、宝幢南宋石刻群、福泉山南宋石刻群、高钱——青山南宋石刻群、霞屿南宋石刻群、环湖散布的南宋石刻群、车厩史嵩之墓道石刻等。 下水石刻主要是冀国夫人叶太君墓道。初,叶太君墓并无石刻,是其后人增置而成,墓道前有文臣、武将、立马、蹲虎、跪羊、石笋等各一对。本有造像与牌楼,毁于“文革”期间。1993年,史氏后裔集资捐修石阶、围墙,并从附近迁来南宋石刻虎、羊、笋等近十件。 绿野岙有越国公史诏(1057一1129)墓道,史诏是史简之子,事母极孝,誓终身母子不相离,不愿为仕。宋徽宗书以旌之,赐号“八行高士”,并建“八行堂”纪念之。史诏墓道石刻是其被追封为越国公之后补设的,系南宋早期作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南宋文臣是按官职级别来设置官帽的,帽子的中间有一串串的珠子,叫“梁”。在宋朝,最高的文官叫五梁官。有官职的官员其石刻领下还系带的,如同现今的领带。但在史诏墓道石刻上,我们看到的文臣是戴帽不戴冠的,帽上无梁,领下也不系带。这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史诏没有做过官。从这里可以看出,宋朝的丧葬礼制等级是相当严格的。 黄梅山一一大慈寺南宋石刻群,最有代表性的是史渐(1124一1195)墓道。史渐是史浩的堂弟、史嵩之的祖父。40岁人太学,生七子,有五子中进士。祖因孙贵,累封赠至太师齐国公,葬于东钱湖上水下庄黄梅山南坡辨利寺后山,石刻建于南宋绍熙五年(1195),墓道全长170米,分三平台,前后两端各有牌坊一座,牌坊间列置着石刻文臣一对、武将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石笋一对。 下庄中有散大夫史涓(1120一1202)墓道石刻,史涓是史浩之弟,补承议郎,卒赠中散大夫。墓道现存武将二尊、文臣二尊、石马一匹、石虎一只。很显然是少了一匹石马与一只石虎。 大慈山有丞相史弥远墓道石刻,史弥远(1164一1233)是史浩第三子。淳熙六年(1179)入官,十四年举进士,累官至丞相。绍定七年(1234)卒,归葬于母葬地大慈山。史弥远墓及墓道构筑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前后,规模很大,原长200余米,享殿前后各有一组石像生。现今墓道前的石羊、石虎、石马、武将、文臣各一对,均是复制品。墓道上的两棵参天银杏树是古物,墓道上有宋代石拱桥一座,桥上有一根莲花望柱。宋踏道台基,歇山式祭殿,五间面。殿后三层墓台基已坍陷,仅存少许条石是完整的。底层与三层堆放着大量残破之石构件,看得出,石构件雕刻精美,选用石料上乘。还可以从残牌坊的垂鱼、瓦当纹饰和宋代的门、窗以及卷帘样式、纹饰,均属精湛之工艺
    引自第247页

    行走在东钱湖的湖光山色里;行走在东钱湖的人文典籍里;行走在千年古刹的梵音里;行走在古村落的绿色苔痕里;行走在山野田头的锄禾声里;行走在湖边的落霞里⋯⋯等这一切行走结束的时候,我又在典籍里、宗谱里,用目光开始行走,一遍又一遍,打捞着过往的记忆或旧迹;搜寻着曾经的辉煌与绚烂。 郭沫若先生说东钱湖具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我倒觉得,东钱湖比西湖更清悠,比太湖更静美。我很喜欢元朝袁士元的《寒食过东湖》一诗:“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一百五日客舟过,七十二溪春水流。白鸟影边霞屿寺,翠微深处月波楼。天然景物谁能状,千古诗人咏不休。”
    引自第319页
    2022-03-31 12:24:55 回应

luze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410条 )

肆意生长
1
雨季不再来
1
倾城之恋
1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
俗世奇人
1
儒林外史
1
乡村生活图景
1
思光華梵講詞
2
红书
1
古寺巡礼
2
从文自传
1
游隼
1
美学散步(彩图本)
1
心安即是家
1
巨匠与杰作
1
子恺书话
1
王赓武回忆录
1
德米安
1
鳄鱼街
1
约会
1
和风之心
2
云雀叫了一整天
1
不羁的风:张国荣亲笔图文随笔集
1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2015典藏版)
1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1
走到人生边上
1
空空如也
1
舒国治精选集
1
苏州古典园林
2
寻豆师:非洲咖啡指南
3
致D
1
寻豆师
1
啤酒的科学
1
顾城哲思录
2
走进生命的学问
2
音调未定的传统
1
朝圣者的碗钵
1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
1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1
加缪手记
1
宁波老建筑
1
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1
擁抱之書
1
说扬州
1
茶与茶器
1
咖啡之道
1
西西诗集
1
村庄传
1
琉璃厂杂记
1
缓慢的归乡
1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1
客乡
1
仙骨佛心
1
哲学·科学·常识
1
卡夫卡全集(全10卷)
1
文学回忆录
3
麦秋
1
私语书
1
威士忌品鉴大全
1
酒吧里的威士忌课
1
品鉴威士忌
1
威士忌赏味指南
1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1
威士忌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1
忧郁的热带
1
常识与通识
1
孤独是迷人的
1
中国情怀
1
死屋手记
1
苏轼集
1
大叔
1
谈艺录
1
天真的人类学家
1
吴哥之美
2
枕草子
1
写在人生边上 人生边上的边上 石语
1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1
昆虫记
2
浮城述梦人
1
中国石窟寺研究
1
苏菲的世界
1
呐喊·彷徨
1
轴心时代
1
风流不见使人愁
1
另一种乡愁(增订版)
1
繁花
1
沙耆的乡愁
1
世界咖啡地图
2
雅债
1
中国古代建筑史
1
新食货志
1
茶之路
1
白先勇说昆曲
1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1
建筑的意境
1
盖房记
1
给所有昨日的诗
1
万物静默如谜
1
说徐志摩
1
积存时间的生活
1
无知的游历
1
听闻
1
小窗幽记
1
顾随诗词讲记
1
skmt:坂本龙一是谁
1
流水似的走马
2
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
1
伍尔夫读书随笔
1
木心遗稿
1
季风吹拂的土地
2
目送
1
额尔古纳河右岸
1
四明谈助(上下)
1
茶叶帝国
1
素履之往
1
故乡的野菜
1
宁波老俗
1
甬城街巷
5
天童道上
1
围城
1
我与这个世界的距离
1
宁波文化丛书 第二辑 四明首镇:鄞江历史文化溯源
1
诺阿诺阿——高更塔希提岛手记
1
美学散步
1
人性中的善与恶
1
宁波钩沉
1
寻豆师
1
鼓楼钟声-宁波城的生命印记
1
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 钱湖烟雨:山水城市的栖居理想
1
北宋宁波文化史
1
宁波通史(共5册)
1
中国戏剧史
1
宁波文化丛书第二辑 千年郡庙:宁波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1
天赐慈城
1
印度记
2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1
住宅读本
1
花与童
2
宁波老墙门
1
东南园墅
1
书香月湖:江南士人的精神构建与历史流变
3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2
追忆似水年华
3
蜀道难
1
顾城哲思录
2
一人食
2
重走
4
把自己作为方法
1
清贫思想
1
小王子
3
书头篇尾
2
屋檐听雨
1
明天也是小春日和
1
每天都是小春日和
1
永远的小春日和之人生无悔
1
刺猬的优雅
2
走进建筑师的家
2
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中国卷
10
遵生八笺
2
徒然草·方丈记
3
一片叶子下生活
2
建水记
1
英国病人
4
秋野拾零
1
风雅南塘
16
造房子
1
鄞州人文读本
6
乡间四季厨房
1
即兴判断
1
爱默生家的恶客
1
巴珑
1
温莎墓园日记
1
哥伦比亚的倒影
2
哥伦比亚的倒影
1
古罗马的荣光(地中海沿岸地区)/寻找生活环球风格阅览
1
恩主
1
民国北京城
1
谈美 文艺心理学
1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2
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
1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
梵高手稿
1
草原狼导师
1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1
塔莎的世界
2
塔莎的花园
1
虚土
1
赤木家的食器柜
1
献给生活中的每一场小聚会
1
塔莎奶奶的四季食谱
1
巴黎咖啡馆史话
1
穷中谈吃
1
卡夫卡全集
1
Lens·目客001:花朵与我
1
世界咖啡学
1
这些人,那些事
1
流浪集
2
理想的下午
1
朱生豪情书全集
1
远方的邀请:泰戈尔游记选
1
河上一周
1
山中最后一季
1
神性的温柔
1
纪德游记
1
爱与黑暗的故事
1
咖啡赏味志
1
听杨绛谈往事
1
美国印象派作品/美国艺术书系
1
印象派绘画史(全二册)
1
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2
走进大师:从达・芬奇到杜尚
4
欧洲绘画史
1
西方绘画这棵树
1
西方100名画之旅
1
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
1
诺阿·诺阿
1
许鞍华说许鞍华
1
老师的提包
1
宁波旧影
1
悲剧心理学(中英文)
1
忍不住开了间家庭旅馆
1
家庭日记 森友治家的故事2
1
家庭日记
1
马克·吕布 东方印象
1
布瓜的世界
1
情人
1
上学记
1
在新疆
1
孤独的人都要吃饱
1
妈妈的柴火灶
1
去趟民国
1
半间灶披间
1
台湾味道
1
旧时光的味道
1
托斯卡纳乡村生活
1
小津
1
隔壁女子
1
老味道
1
孤岛集
1
清俗纪闻
1
老人情
1
京都一年(修订版)
1
人与土地(增补本)
1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1
忘言书
1
红楼梦
1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1
周作人散文
1
远行
1
荒原狼
1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2
对中国的乡愁
1
石川啄木诗歌集
1
爱的流放地
1
京都思路
1
Lonely Planet:泰国(2013年全新版)
1
用自己的節奏過生活
8
沈从文家书
1
生命之书
1
雨林精灵
1
失败之书
1
草言草语
6
最好的时光
4
月亮和六便士
2
雪洞
1
山中最后一季
1
红书
1
佐贺的超级阿嬷
1
解放孩子的潜能
1
一个人的村庄
1
出發點
1
瓦尔登湖
1
世间的盐
1
原来你非不快乐
1
纳兰词
1
蒙马特遗书
1
城门开
1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1
忧郁的热带
1
遇见一些人,流泪
1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1
守望灯塔
1
琼美卡随想录
1
十一种孤独
1
祖与占
1
培根随笔
1
历史的细节
1
1Q84 BOOK 1
1
暴风雨使我安睡
1
顾城文选·卷一:别有天地
1
不去吃会死
1
老麦咖啡馆
1
毛姆读书随笔
1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1
时间的针脚
1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1
徒然草
2
我们仨
1
蜗牛食堂
1
寻路中国
1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5
半生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