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黄对《成年孤儿》的笔记(10)

明亮的黄
明亮的黄 (表达是抑郁的对立面。)

读过 成年孤儿

成年孤儿
  • 书名: 成年孤儿
  • 作者: (美)亚历山大.李维
  • 页数: 224
  •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年: 2017-5-10
  • 第一章 我不再是谁的小孩了

    1、

    打从婴儿第一口贪婪的呼吸开始,父母,或是其他扮演着父母角色的大人,就给了这个婴儿赖以生存的力量,这种力量必须持续且充裕地供给,否则婴儿就无法存活,氧气、水分、食物、休憩、免于掠夺者及气温变化对其造成伤害等,都是基本的保护,否则婴儿活不久。

    婴儿的需求是持续不断的,并需要长时间关注,父母这种“永远”的形象,正与其所提供的重要生存要素密不可分。

    2、

    有时我甚至怀疑,社会加诸于每个人对权利与义务的价值观,是否已发展到一种境界,使我们一心一意只关心自我的权利,而牺牲了那股牵动彼此的怜悯?

    这种热情只专注在我们自己身上,心中没能留下空间去感受别人的经历,更遑论去关心别人慌乱而分裂的情绪了。别人所经历的,与我们无关,我们相信自己会得到谅解,并开始替自己划清界线。我们无动于衷,并认为那是恼人且麻烦的事,只希望受苦受难的人自己去“克服”。

    我们认为死亡是可惧的,并且避而不谈。我们避免提到“那件事”,不去提要为“那一刻”预先做准备,甚至从来都不谈论,就算提到了,也绝不直接说出“那个字”。

    3、

    “事实上,有一道可知的外在界限、一个人们永远逃避了解的真实的维度,它就叫死亡。”

    4、

    父母离世,这段伴随着成年而来的生命历程有其文化内涵,或许它的作用之一是先提供一份地图,引领我们航向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然后再以这一小段特殊的“误植”来误导我们。地图未能正确地指出路上的一个大转弯,在那之后是截然不同的地形,许多路标也变得不一样了。或许这种“误植”支撑并且激励了某些社会和物质价值,但是对我们并没有帮助,因为一旦状况真的发生时,它能产生的助益是如此有限。

    古地图以龙、蛇为边界来区分已知的地形,包括已开发的森林及河川,而广大的尚未开发的区域则充满了可怕的危险,潜藏着位置。但在我们的文化里,并未提供这种以龙为边界的地图,来警告我们当越过某个点之后,情况会截然不同,所以每个人一旦面临父母的大限之期,都会感到茫然失措。

    5、

    无论关系是否和谐、相处情形如何,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都不可能因死亡而消失。父母的角色完全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我们如何看待,父母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初、最明显也最确实的持续存在。在注意到其他事物前,我们已先注意到父母了:在认识太阳、月亮或大地等其他生命现象之前,我们早已习惯父母了。

    不管亲子关系如何,也不管亲子关系之间的相处情形是好是坏,父母都给了子女一种永恒的假象,让我们相信人生是一种可知、可靠、可信赖而且可行的努力。

    父母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坚不可摧,我们也会看到他们受人生中各式各样的危害所苦。……但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看到他们驾驭伤痛、不屈不挠,我们对父母耐受力的信心,每次都会获得支持的力量。

    父母生病,也许会使一个正常的家庭走向分裂,他们或许会不良于行,甚至担心、害怕。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视父母的病痛为一种短暂的现象,换句话说,父母是恒常不变的。

    6、

    这是一种突然惊觉自己不再是“某个人的小孩”之后的认知,随着这种认知出现,童年也一并消逝了。我们惊觉自己是个“成人”了,而成人应该是归属老一辈的人,我们同时也产生一种恐惧——此后,自己将直逼死亡面前。

    7、

    哀伤不只是从失去中恢复过来,并回归生活的过程而已。它是一个过渡时期,而“改变”,就是这个过渡时期的印证。

    尽管哀伤的过程会逐渐趋于缓解,但悲痛却是永远都不会过去。在父母过世后,与他们有关的回忆和情感会数度浮上心头。对某些人而言,这些可当作是欢迎已逝的亲人来造访;但是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是痛苦喝萦绕不去的惊恐。

    2017-05-21 20:04:04 1人喜欢 回应
  • 第二章 和自己同哀伤

    1、

    香蕉的母树在结完果实后会逐渐凋零至死,人类也一样,会在衍生子孙后死去。……

    当波塞人感到哀伤时,并不是因为想起族群中有某个成员去世;相反地,他们是在感念祖先的利他主义及其后的数代长者,因为他们,而给了自己拥有生命的机会。

    2、

    当人们向我诉说哀伤的故事时,提到的都不是连续而规律的经历。他们谈的尽是一些混乱的感受,而以害怕、痛苦、羞愧和喜悦等情绪来组织及诠释,称之为“哀伤”。

    ……

    我想,哀伤是一种当人们丧失挚爱时,以任何方法都无法加以理解的一种心态。

    ……

    这种深陷于生命的脆弱与无解之中,耗尽了心力的情况,就叫哀伤。

    3、

    这就是你的真实人生!你必须承受失去,在未来的日子中,必须坦然面对挚爱的人已不复存在的事实。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渡过这个难关,你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克服的是哀伤,而你也让哀伤克服了你,最终你将发现,在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容纳它的地方。一旦度过了这段可怕的时期,找到了另一个出口,你就不需再去探索事情的缘由,如同自然能体会“有充分的营养,才会有健康的身体”的道理一样,这时,你会发觉自己已经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来面对经营未来的生活了。

    4、

    哀伤又是不易被认同的。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哀伤都是独一无二的,哀伤的程度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也没有过往可循。

    5、

    父母提供了世界上的唯一的地点,这个特殊的地点就叫作“家”,它是一个我们可以回去感受被爱、有所归属的地方。在父母心中以及我们认知里,这个地方打从我们有生命时就已经存在了,并借由我们对祖先的缅怀追思而繁盛。无论父母慈祥与否、细心或粗心、年轻或年迈、健壮或多病、住在家中或是看护中心,家的感觉依然存在。它是无法假冒的,它也不可能被改造。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方,就叫作“家”。

    这个地方,在父母去世后就荡然无存了。

    6、

    假如双亲同住,当其中一人去世时,哀伤往往被视为是未亡人的专利,未亡人的需求和哀伤将会被摆在第一位。成人子女所扮演的角色是这名寡妇或鳏夫的协助者,而不是主要的丧亲者,接下来要替这位未亡人父亲/母亲处理财务问题、居家照顾的安排,以及一些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常常听到有人问:“你爸爸/妈妈(未亡人)现在怎样?”而不是问:“你好吗?”

    7、

    后悔曾经做过以及没有去做的事,似乎是父母去世后最典型的哀伤表现。虽然我们称之为“罪恶感”,然而,无论是有机会做得更好却没有做,或没有机会做,对我来说都不只是懊悔而已。

    8、

    记忆无所不在。“家”变成了堆积父母遗物的仓库,就像他们生活在小型博物馆。

    ……

    我们看着一些自己出生前,他们去旅行所买的纪念品,这些东西不断地牵系着我们。等到日子久了,我们都快要忘了那些是属于父母的东西时,它们却勾起了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借由这些物品,提醒了我们的来处及过去,也让我们想起了那些曾经认识、爱过,而又失去的人。

    9、

    借着提醒与我们所爱的人之间联结的可贵,哀伤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重新检视生命中重要事物的顺序的机会。在我看来,借着面对我们所害怕的事实真相,哀伤也迫使我们去找寻或是发现勇气。

    也许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哀伤把我们深深地推入了我们自己所惧怕的深处,并让我们知道,其实自己必须去面对。……

    暴风雨过后,总会有许多东西需要清理,例如老树被摧毁了、脆弱的建筑崩塌了,有些过热的地点开始冒烟。然后,就如同经历过暴风雨一样,哀伤之余,我们四周的空气也可能因而再度清新起来,我们会感觉到呼吸比以前顺畅,甚至于第一次拥有能一眼望向天际的能力。

    2017-05-21 21:37:31 回应
  • 第三章 我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1、

    成为某个人的小孩,是多么重要的一个事实,因为自此我们有了生命!我们的名字,是我们对自己最确实的认知基础。

    2、

    我纳闷地想,什么东西是在拥有者去世后没有被丢弃而被留下来的?那时我听到了自己的回答:孤儿。

    我也像肉块、盘子,以及其他在我身边的东西一样,被留了下来。我不再像小孩理所当然属于父母那样,属于任何人了。

    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孤儿。

    3、

    在我们成年后,父母就像汽车的后视镜一样,让我们可以安全地开车上路,每当我们迷路时,只要看一眼镜子就能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父母去世时,那种感觉并不是在熟悉的地方找不到那面镜子,而是从镜子里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一个人在不知前路又少了后盾时,该如何走下去呢?

    缺少了这些,我们要如何完成“我是……”这个句子呢?

    4、

    “你可以亲近你的手足,但是父母就像是联结在你们之间的陆地。父母走了,就好像陆地沉入水中,不见了,你突然被孤立起来,不再附属于陆地。而我的姐姐们是另一座岛屿。”

    5、

    “我不再写信。告诉别人我已经改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真的改变了,我就不再是从前的我。如果真我不再是从前的自己,很显然地,我已不再有熟识的人,因此,我也不可能去写信给陌生人的。”(里尔克)

    6、

    成长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进步,也不一定朝着正面发展。形成这种成长是某种契机的“实践”,代表着一个人得以展现自我。

    7、

    ……这种转变其实就是我们刚出生时的情景。我们不情愿地从子宫诞生到这个世界,并且被迫脱离那个原先我们熟悉的环境,去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未来。在成年时期成为孤儿的转变经验,让我体会到出生的慌乱,明白了为何每个婴儿都是哭着来到这世界的。

    老人家有种说法:一个人直到父母过世了,才会真正长大。也许事实正是如此。果实的“成熟”是在它所依附、赖以滋养的树枝枯萎后,才完成的。或许人的情况也相同,在父母过世之后,人们才可以找到他们长大后想要成就的一切。

    2017-05-22 23:09:00 回应
  • 第108页

    我们的子女正旁观着我们在父母过世后如何面对人生,借此形成他们的成年生活模式。他们现在所见的,将成为他们未来的范本。

    2017-05-25 23:21:13 回应
  • 第162页

    哀伤不属于任何一种失序状态,而是当我们历经死亡的激动时,内心想要抓住并找到出路的一种历程。

    2017-05-28 18:52:12 回应
  • 第176页

    食物必须分次吃,一次只能跨出一步,然后再接着下一步,工作也是要我们着手做了才会完成。

    哀伤,也是需要随着时间慢慢度过的。

    ……无论如何,在面对“未来的日子”前,你得先学会度过接下来的几秒钟。

    就在你度过了接下来的几秒钟后,只需再面对接下去的几秒钟便是了。

    就这么维持小而简单的方式就对了。

    2017-05-28 19:34:00 回应
  • 第177页

    我们想要怎么安排其实根本不重要,重点是,必须控制自己的想法,才能逐步从这一步移往下一步。唯有缩短注意力并专注于当下这一刻,才能有所突破。如果我们既想着脚步超前,同时还想着下一步与下下一步,反而会裹足不前。

    2017-05-28 19:38:09 1人喜欢 回应
  • 第183页

    把内心的想法大声说给别人听,有助于我们获得希望,并且评估情况。

    2017-05-28 19:54:12 回应
  • 第207页

    或许父母过世这件事所教给我们的,就是研究他们的生命地图:他们如何绘制、如何诠释,如何知道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自己身在何处,以及,自己将要前往何处。

    2017-05-28 20:38:50 回应
  • 第210页

    1、

    最真实的是此时此刻。

    2、

    年长的人总是年长,中年者始终中年,而我们也永远年轻。

    3、

    我们是下一个将要逝去的人。

    4、

    未来、过去和现在,其实都一样。

    5、

    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今都一样了,它们同时出现,都是所处的“现实”的一部分。

    2017-05-28 20:47:39 1人喜欢 回应

明亮的黄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620条 )

一个人不要怕
1
特别可爱 特别痛快
1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4
当你自律自控,才能又飒又爽(每一个又美又飒的女人都在看,梁爽全新作品!)
1
文学课(浓缩沈从文60余年文学经验的阅读写作课)
1
姆咪爸爸回忆录
1
总结
1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1
托尔斯泰思想小品
1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1
纳瓦尔宝典
1
时间的果
2
通透
1
爱是啮齿动物
1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1
星辰时刻
1
写作与生活
2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1
往里走,安顿自己
1
日本人的画像
1
一个人的好天气
1
寻羊冒险记
1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1
1973年的弹子球
4
弃猫
1
长皱了的小孩
2
昨天堂
1
人生学校:微小的幸福
2
性的尊重
1
我的精神家园
1
电影的口音
1
顿悟与启迪
1
反与正 婚礼集 夏天集
1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
1
夏摩山谷
1
一切境
6
我决定独自生活
4
品牌洗脑(珍藏版)
1
基层女性
4
故事识别
3
斯坦福大学写作课
2
戏剧艺术十五讲
3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
2
散文课
6
夜的女采摘员
1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1
我执
2
成为厉害的普通人:松浦弥太郎的思考术
1
超越期待
1
自控力
1
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
10
找钥匙
3
单身女性的时代
1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2
妈阁是座城
5
候场
2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1
关于写作
1
秦汉魏晋史探微
3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1
剑桥中国秦汉史
10
春秋史
3
左传开讲
1
眼前
5
谁说了算?
2
自我的本质
4
马克·吐温自传
5
文学履途
3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1
正直
1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1
36岁,人生半熟
1
第二性
1
碎片
6
凡人之心
1
寻路中国
1
贾想II
1
贾想 I
1
汪曾祺全集(全12卷)
1
毛姆写作笔记
1
生活,是第一位的
4
我的世界是安静的
2
山中的糖果
1
顿悟的时刻
2
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
1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
16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
10
汪曾祺书信集
1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2
土星照命
2
陈忠实文学回忆录
2
平凡的世界
3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
5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
1
使节
5
不合理的行为
8
过河入林
1
铜锣烧也有春天
3
草疯长
8
豆腐匠的哲学
5
遍地风流
1
棋王·树王·孩子王
2
小说中的心事
1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2
两只空气同时落球
5
人生
3
假如真有时光机
1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4
早晨从中午开始
8
保护才能
3
穿睡衣的作家
7
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
1
天龙八部(新修版)(全五册)
3
在别人的句子里
1
忧伤动物
2
危险的夏天
4
死在午后
6
写作这门手艺
2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3
给青年作家的信
5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
5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9
我们能做什么
9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8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
3
京都古书店风景
1
统治与教育
2
常识
14
第一个人
1
山月不知心底事
1
匆匆那年
2
原来你还在这里·插图纪念版
3
昼行灯闲话
2
闪闪发光的人生
1
山茶文具店
4
时间望着我
1
路人甲或小说家
1
零年:1945
1
创造日本
1
我想为你连根拔除寂寞(精)/世界大师散文坊
1
猫之墓
2
我的不完美
2
下楼谈恋爱
1
彼岸花
1
诗艺
1
王小波全集(第二卷 杂文)
1
保龄球的意识流
1
她在红尘外
1
西藏佛教
1
爱吃沙拉的狮子
1
无比芜杂的心绪
1
私房书
1
下午茶
1
创新者
1
独居日记
1
海边小屋
1
让“死”活下去
1
花非花
4
给青年诗人的信
5
北野武的小酒馆
1
谷物大脑
1
野心博物馆
1
交换梦想
1
朝话
1
救猫咪3:反击战
1
游牧东京
1
权力
2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
1
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
1
白说
1
奇特的一生
1
愿你的道路漫长
1
一个人的朝圣2
1
一个人的朝圣
4
出梁庄记
11
中国在梁庄
11
白狗的华尔兹
12
私语书
3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6
1
我们相爱一生, 一生还是太短
1
身体知道答案
4
从晚清到民国
4
自由在高处
2
困兽手记
17
乡土中国
10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8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1
乡土中国
3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1
不合理的行为
2
李劼思想文化文集(全5卷)
12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4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12
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
4
二手时间
1
证解《红楼梦》谜团
18
孤独小说家
1
一生里的某一刻
6
神拳考
5
向隅编
3
出书记
21
九三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