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黄对《常识》的笔记(14)

明亮的黄
明亮的黄 (表达是抑郁的对立面。)

读过 常识

常识
  • 书名: 常识
  • 作者: 梁文道
  • 页数: 367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09-1
  • 汉奸

    历史绝不只是一堆事实的积累,它的书写,它的构成,全赖我们从什么角度诠释,而这个角度的选取就和许多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有关了。

    道德教育不能只是传授一堆抽象的原则,提供几个完美的人物典范,还要给出一些复杂的处境,让学生知道怎样在现实的环境(尤其是黑白难判异常艰困的处境)下明智地行动,把道德原则应用在实践的需要之中。……别忘了,所谓的“是非不分”,并不是指有些人不知是非为何物,而是他们虽有是非观念但不知在具体的时空当中怎样实践。

    2020-01-31 02:49:11 回应
  • 移民

    何时我们才能见到一位在中国本土的学术机构做研究的中国学者得到这份殊荣呢?这是很多爱国心切的中国人都曾问过的老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其实还可以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提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见到一位任教于中国大学的日本学者、英国学者,甚至一位美国学者赢得诺贝尔奖呢?如果有那一天,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也是中国的骄傲呢?

    假如我们的学术体制和文化环境非常优秀,不只可以吸引已成名的外国名家来这里过上半退休的优渥生活,还能引来一群正处黄金岁月的青壮学者到此钻研学问,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孵育出顶尖的中国籍学者。只不过到了那时候,“代表”中国去领诺贝尔奖的人在人种上是不是中国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国家的土壤丰美,社会开放,真真正正不负大国之名。

    面对人才流出和移民的现实,要思考的课题不只是他们爱不爱国,也不只是怎么留住他们,更是如何不让中国成为全球人才竞争的净出口国。同时,我们也许要调整一下心态,换掉那种常见的种族爱国主义;想想看,要是有一天,一个长得像“外国人”的人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甚至当上了国务院的部长;我们是不是承受得了?

    2020-01-31 02:49:00 回应
  • 日本

    1、其实这一两年来由民间发起,但政府事先一无所知的群众运动不在少数。有的是官方不能容忍的,有的是官方默默接受但又不愿正式称之为“示威游行”,于是叫做“上访”和“请愿”的。我并不是要说中国政府已经大开游行自由之门,只是想指出今天的中国的确可能出现既非官方策动,亦非官方可预先阻止的民间群众集会。……在这个过程里面,官方的确有一定的角色。倒不一定是积极的倡导,而是透过左右传媒报道信息的种类和范围的细致,就可以构成助力。(刊于2005年4月)

    2、还有人提出历史反省的责任问题,认为中国不能一方面要求日本反省历史,认真道歉,同时却掩盖自己历史上的失误。我赞成这个说法,可是在同意之余也有必要指出,中国自己的历史忏悔意识不足,不等于日本也自动地不用忏悔。同样地,就算当前民间反日情绪是由中国官方鼓动,就算北京、深圳、成都和广州的游行是由官方组织,也不等于批评日本修订教科书就是错误的。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只是因为“官方默许”和“官方引导”,就要否定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和它所针对的问题。

    3、我们根本随时都要反省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目的是为了民众更民主更理想的生活,既不因日本而起,更不因胜过日本就可终止。

    4、缠绕着中日双方的历史问题不只仍然存在于在世的受害人与加害者双方身上,也不只仍然活在双方后人的集体记忆与民族感情之中,而且还是一股可以影响现实政治的力量。

    5、说到反罪,说到日本的战争责任,很多人会直觉地以德国在二战之后的表现来做比较,追问日本人为何不像德国人那般深切忏悔。得出的答案往往归结到日本文化的本质或者各式各样的“日本人论”,例如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经典著作《菊与刀》里的著名判断:日本的“耻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这种化约的文化解释不只大而化之摆脱了历史细节,而且过度强调了日本的特殊性,反过来正好证明了日本人无论如何不会认错,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如此。因此这类很知识分子的论述方式,竟然与网站上激进的平民言论不谋而合。那些被认为很民粹很粗暴的愤青同样觉得日本是“死不认错”的,因为“日本人骨子里就是这么贱”,只不过知识分子懂得使用一些学术术语罢了。

    我们的确可以也的确应该把日本拿来与德国比较,只是我们不只要问“为什么日本不像德国那般痛切自悔”,而且还得自问身为战争受害者的自己:为什么我们不像纳粹受害者那样去追究加害国的责任呢?……这个罪恶也曾降临在其他国家。反过来说,有多少中国人意识到在抗日战争以外,曾经有过数万菲律宾战俘受虐至死?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日本在整个中南半岛杀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中国人有兴趣去了解日本帝国在韩国怎样推行皇民化运动?中国人总是习惯性地把日本当年犯下的罪行狭隘地理解成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而非祸及整片东亚的反人类罪行。

    ……

    为什么日本不像德国?这是因为中国人、日本人乃至于世界各地的主流媒体,都没有把日本的军国主义当作是纳粹德国那般的反人类罪恶来看待。

    6、汉娜·阿伦特独到之处,就是指出即使邪恶如纳粹,到底也是个在地上行走的机器,是个人类零件组成的组织和机构。而人之所以会附和它甚至加入它,只是因为受到诱惑,只是不想与他人不同,只是想做个乖乖听话的“好人”,此乃“平凡之恶”。正是因为这个“平凡之恶”的观点,我们可以讨论在独裁专制的政权底下,个人的道德责任问题。去逼问当年的德国人何以不反抗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反省巨大的邪恶是如何由每一个人不经意的每一步逐渐积累而成。纳粹党卫军不都是痛下决心要做凶手的,他们可能平凡如你我,他们甚至可以是个熟读康德知书达理的“好人”,他们只是渐渐地交出了判断的能力。

    2020-01-31 02:49:58 回应
  • 口音

    1、语言从来都是政治的。……“标准语”和“方言”的差别因此在纯粹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差别主要还是一种政治的区分。

    当一个国家的标准语确立了,国境以内的其他语言当然也就成了方言。至于这个标准语内的字条发音,本来从人类声发的自然机制看来,就算是同一个字,也不可能有两个人的读法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治安情报机关才有可能用“声纹”去鉴别对象);可是通过现代电子传播技术,官方还是可以尽量推广一种标准的发音方式腔调。这项任务通常交由各国公共电子传媒承担,例如中国中央电视台与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

    2、因为从大众传媒到教育系统,大家都在推广和维护一种标准语和它的发音方式,久而久之,甚至大家都忘了即便是最正确最标准的说话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口音”,进而将其他一切偏离正轨的发音都判读为“口音”。所以我们才会说某些人说话有“口音”,却从不抱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有种“中央口音”。这情况就和美国白人忘了白色也是一种颜色而把其他人种叫做“有色人种”一样。

    2020-01-31 07:55:01 回应
  • 正面形象

    1、所谓“计划形象”,我指的是一种由官员主动构想出来的抽象的政府和国家形象,然后以各种刚性手段将它套在现实之上的工程。

    2、问题是当这些抽象活动的依据不是各种可堪检证的科学工具,而抽象的领域也不限于可以量化的事物时,它很容易就会变成少数官员离开现实的空想了。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正是一种最难量化管理的领域,要测知它们的工具也是最不齐备的;偏偏今天中国各级政府官员都以为自己知道辖地和国家该有什么形象,也都以为自己明白怎么样才能实现心中所想的形象。

    说穿了,这就是形象工程。许多地方政府不顾所在县市的实际情况,也不管社会的整体需要,又不屑于使用少数可堪利用的调查工具先去研究人民对自己的看法,就随意耗用公帑大兴土木,以为一两座巨大的政府建筑物就能在人民心目中制造出美好的形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一直以来,不少官员……说到政府形象和地标设计这些事,他们却自觉要比任何专家都还内行,总是意见多多指手画脚。有趣的是当你再问他们到底有没有一个整体的视野时,他们却又答不出个所以然来,通常只能报以“正面”二字。

    4、与其苦心经营正面形象,然后弄出个破绽重重、实质与表象反差巨大的结局,何不以一个最正常的真实面目坦然示人?为了正面,牺牲正常,别人是看得出来的。形象当然可以规划,也可以设计;但再怎么规划设计也不能脱离正常的现实。

    5、中国会不会也渐渐放弃“计划形象”的老路,不再硬性地经营政府和国家的形象,也不再为了所谓的“正面”效应而任意形塑舆论环境的生态呢?

    2020-01-31 08:16:06 回应
  • 争光

    1、所有稍经现代社会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族群与民族的身份不是一种客观实存的条件,而是人为主观地参与构想的产物。

    2、代表关系立基于已有的身份。

    3、代表的意义,决定于被代表的人怎么塑造他的身份,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4、官方媒体很小心地把李安描述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人”,而非“第一个荣获奥斯卡的中国导演”。欢迎什么,拒绝什么;想用谁代表自己,不希望谁代表自己;认同何种形象,不认同何种形象——真是一目了然,却又何其尴尬。

    这就像当年苦苦盼望的第一座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到了高行健手上,却要被迫称呼他为“法国作家”一样。不同的是,大陆百姓不一定都喜欢高行健,甚至可能不认识他,他的盗版书也不容易畅销。如今的中国观众却都自动过户地把李安封作自己的代表,虽然没法从正式渠道看到《断背山》,但每个网民讨论起来照样头头是道,这当然是托遍布大江南北的翻版碟之福。此等局面不仅暴露了文化和传媒管理策略的可笑,以官方力量强推意识形态代言人的徒然;更突显了官方与民间对于谁能代表自己,又代表自己什么的理解差异。获官方护航的代表遭到百姓的耻笑,被官方打压的形象却被民间自己树立起来,这到底是谁跟不上谁?

    2020-01-31 08:29:10 回应
  • 中国威胁

    1、这一路说下来,我们就明白中国产品安全问题的深远了,以太湖大闸蟹的个案为例,它背后牵扯到了无数人的生计、环境的恶化、发展策略的失衡、政府权责的行使、民间监督的有无等多重环节。这就是产品不安全这个新版中国威胁论难以应付的原因了,它不只是外交层面的课题,也不是光靠经贸谈判就能处理掉的项目,它涉及了太多中国内部的困难。

    2、中国的产品要想出口的话,就不能只是关起门来按自己的规矩办事,还要看看那些进口国的标准。在这风雨飘摇的非常时期,中国不只要参考各项产品的外国质量标准,更要不怕采用国际上最严格的指标,唯其如此方能挽救“中国制造”的声誉于水火。

    3、英国的《经济学人》周刊……一篇报道,明智地指出,只有越多的传媒监督,中国产品的质量才会越有保证。他们甚至叫读者要做好心理准备,随着中国政府决心的增强,短期内必将爆出更多的骇人丑闻。然而,我们却不应该从此彻底丧失信心,反而要把那些与日俱增的坏消息看成好兆头,因为它就像一场痼疾的彻底爆发,重药治症总比苟延残喘来得好。

    其实战后的日本,以及1970年代末的台湾地区与韩国,也都分别做过次货的代名词,当时的台湾甚至因为冒牌产品的盛行而被人称做“海盗之岛”。但是它们后来都成功地扭转了形象。日本汽车的工艺水平如今甚至远远超出了美国老大哥,广受美国消费者认可。参考这些地区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发现,力求最严格最完美的质量标准,坚持更开放的更自由的舆论环境,就是回应中国产品威胁论的王道妙法。

    2020-01-31 08:53:34 回应
  • 好官

    直到今天,中央政府仍不时三令五申,要官员端正品行,可是,各级干部腐败失德的事件还是层出不穷。原因之一是许多品德的要求陈义过高,没有从官员实际拥占的职权出发,反而像是要先找一个君子才请他当官似的,非常不切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道德要求没有被翻译变化成具体的制度制约,根本就难以操作。例如我们都不想再看见官员为了一己私欲就大兴土木,为自己修筑豪华办公楼,为地方铺张大而无当的形象工程,可叫他们放弃浮夸作风就管用了吗?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品德的问题,而是预算如何编订如何管控的权力监督问题;与其奢言道德,还不如贯彻权力制衡的精神。……我们对政治人物操守的要求有多空泛,这条路就有多远。

    2020-01-31 13:40:56 回应
  • 问责

    就拿文官制度来讲吧,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务员制度,理论上所有级别的公务员都是有政治任务的,所有层次的官员也都有政治责任,因此用不着像西方那种“二官分途”、“部长问责”,动不动就“刑上大夫”(SARS时期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的去职只是特例而非常态)。所以,有县级官员为黑砖窑事件负责也就很够了,山西省长于幼军公开道歉实在是超额完成了他的本分。

    2020-01-31 13:47:27 回应
  • 特供

    为什么我们又一直愿意去相信“特供”的存在呢?也许这说明了大家的国民意识有问题,分明活在人人平等的共和国,心里却总还残留着君高民卑的封建思想。

    2020-01-31 15:47:03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

明亮的黄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620条 )

一个人不要怕
1
特别可爱 特别痛快
1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4
当你自律自控,才能又飒又爽(每一个又美又飒的女人都在看,梁爽全新作品!)
1
文学课(浓缩沈从文60余年文学经验的阅读写作课)
1
姆咪爸爸回忆录
1
总结
1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1
托尔斯泰思想小品
1
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1
纳瓦尔宝典
1
时间的果
2
通透
1
爱是啮齿动物
1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1
星辰时刻
1
写作与生活
2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1
往里走,安顿自己
1
日本人的画像
1
一个人的好天气
1
寻羊冒险记
1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1
1973年的弹子球
4
弃猫
1
长皱了的小孩
2
昨天堂
1
人生学校:微小的幸福
2
性的尊重
1
我的精神家园
1
电影的口音
1
顿悟与启迪
1
反与正 婚礼集 夏天集
1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
1
夏摩山谷
1
一切境
6
我决定独自生活
4
品牌洗脑(珍藏版)
1
基层女性
4
故事识别
3
斯坦福大学写作课
2
戏剧艺术十五讲
3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
2
散文课
6
夜的女采摘员
1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1
我执
2
成为厉害的普通人:松浦弥太郎的思考术
1
超越期待
1
自控力
1
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
10
找钥匙
3
单身女性的时代
1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2
妈阁是座城
5
候场
2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1
关于写作
1
秦汉魏晋史探微
3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
1
剑桥中国秦汉史
10
春秋史
3
左传开讲
1
眼前
5
谁说了算?
2
自我的本质
4
马克·吐温自传
5
文学履途
3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
1
正直
1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1
36岁,人生半熟
1
第二性
1
碎片
6
凡人之心
1
寻路中国
1
贾想II
1
贾想 I
1
汪曾祺全集(全12卷)
1
毛姆写作笔记
1
生活,是第一位的
4
我的世界是安静的
2
山中的糖果
1
顿悟的时刻
2
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
1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愿你有家可回有人等,有盏灯为你守候)
16
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
10
汪曾祺书信集
1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2
土星照命
2
陈忠实文学回忆录
2
平凡的世界
3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
5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
1
使节
5
不合理的行为
8
过河入林
1
铜锣烧也有春天
3
草疯长
8
豆腐匠的哲学
5
遍地风流
1
棋王·树王·孩子王
2
小说中的心事
1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2
两只空气同时落球
5
人生
3
假如真有时光机
1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4
早晨从中午开始
8
保护才能
3
穿睡衣的作家
7
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
1
天龙八部(新修版)(全五册)
3
在别人的句子里
1
忧伤动物
2
危险的夏天
4
死在午后
6
写作这门手艺
2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3
给青年作家的信
5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
5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9
我们能做什么
9
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8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
3
京都古书店风景
1
统治与教育
2
第一个人
1
山月不知心底事
1
匆匆那年
2
原来你还在这里·插图纪念版
3
昼行灯闲话
2
闪闪发光的人生
1
山茶文具店
4
时间望着我
1
路人甲或小说家
1
零年:1945
1
创造日本
1
我想为你连根拔除寂寞(精)/世界大师散文坊
1
猫之墓
2
我的不完美
2
下楼谈恋爱
1
彼岸花
1
诗艺
1
王小波全集(第二卷 杂文)
1
保龄球的意识流
1
她在红尘外
1
西藏佛教
1
爱吃沙拉的狮子
1
无比芜杂的心绪
1
私房书
1
下午茶
1
创新者
1
独居日记
1
海边小屋
1
让“死”活下去
1
花非花
4
给青年诗人的信
5
北野武的小酒馆
1
谷物大脑
1
野心博物馆
1
交换梦想
1
朝话
1
救猫咪3:反击战
1
游牧东京
1
权力
2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
1
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
1
白说
1
奇特的一生
1
愿你的道路漫长
1
一个人的朝圣2
1
一个人的朝圣
4
出梁庄记
11
中国在梁庄
11
成年孤儿
10
白狗的华尔兹
12
私语书
3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6
1
我们相爱一生, 一生还是太短
1
身体知道答案
4
从晚清到民国
4
自由在高处
2
困兽手记
17
乡土中国
10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8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1
乡土中国
3
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
1
不合理的行为
2
李劼思想文化文集(全5卷)
12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4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12
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
4
二手时间
1
证解《红楼梦》谜团
18
孤独小说家
1
一生里的某一刻
6
神拳考
5
向隅编
3
出书记
21
九三年
1